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中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以下几点见解仅供参考: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音、形、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每个汉字都有其出处,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汉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略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传统教育老师的教育理念是主导学生学习,而现在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学习中,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学习处于被动!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提高引导能力,主动是推动辅助学生主动学习!
在过去的大纲中有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这句话在标准里改成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虽然只是将语言文字改成语文,但其内涵不一样了。语言文字主要是就这一套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而言的。语文就不同了,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标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使用教材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见语,不见人,我们要从语文与人的发展关系着眼,来考虑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五、阅读教学打好阅读基础提供阅读方法拓展阅读实践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我们的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个小学生对一个语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过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研究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特别是农村孩子的阅读水平急待提高。由于各种条件、因素制约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不可能比城里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阅读条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阅读提高阅读水平,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是失败的,也将成为学生的悲哀。道出了阅读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好好地反思一下。我根据自身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在下面例举出几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肤浅看法,供大家参考、讨论:
1抓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基础
2抓好阅读教学,掌握阅读方法
3创设良好阅读环境,拓展阅读实践